新闻中心

“中国百校之父”香港商人田家炳生前采访

发布日间:2018-07-12   浏览次数:2303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博士于7月10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籍贯: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县高陂银滩村。

主要经历:18岁远赴越南推销瓷土。1939年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1958年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

社会荣誉: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皇亲自在白金汉宫授予其M.B.E勋章;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

慈善事业: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田博士视慈善工作为第二事业,倾注心力。他曾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有一种慈善,叫“田家炳学校”南方日报记者曾于2006年对田家炳先生进行独家专访,现以此文纪念田家炳先生:

130所中学、8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都受过他的捐赠,不是捐钱最多,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一个人,他就是田家炳。

24年前,田家炳成立“田家炳基金会”,迄今为止,他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

近日,田家炳来到广东参加第三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满头鹤发,耄耋之年但见精神矍铄。“我的学历低,今天与诸位谈教育,实在惭愧。但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中学教育是兴学育才的基础,而校长是全校的掌舵者,实在有望诸位努力。”

说完,今年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向着全场的中学校长们深深鞠了一躬,坚持不要别人搀扶,一步步地走下主席台。

◎教·育

捐赠中小学,是因为“利润回报”比较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田家炳就以捐办公益为业: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慈善捐助中,您为什么钟情教育事业?

田家炳(以下简称“田”):我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记:与其他慈善家不同,您资助的重点在中国内地的中小学,您似乎有一种基础教育情结。

田:要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换句话说,投入的捐赠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更大,“回报率”更高。内地基础教育也极需发展,这也是我重点捐助内地的原因。特别是山区的穷孩子,我希望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是100万元捐款,如用在内地,其发挥的成效可能比用在香港大几倍,因此基金会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虽然基金会是在香港注册的,依例捐助内地要缴税,但我不计较税务得失。

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甚至有时觉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富·有

卖掉“花园式豪宅”,住出租屋

在自己的孩子还睡着拥挤的上下铺时,田家炳就开始关心别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记:听说,2001年香港“金融风暴”后,您为了多捐助内地建学校,甚至宁愿把自己原本居住了37年的“花园式豪宅”卖掉,与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

田:经历了香港金融风暴,基金会的收入大大减少,手上能周转的资金又少,但已经答应了别人的申请,有了承诺就要做到,于是我就下决心把房子卖掉助学。当时,我有20多个子孙在香港,子女们不同意我卖别墅,但他们都成家立业了,我和太太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而且,别墅卖的钱可以捐助20间学校,我也尽了绵薄之力了,很开心!

最终他们拗不过我,我成功把房子卖掉了(笑)。按照当时香港的房价,那房子的价钱可能超过1.2亿港币,但是为了尽快换成现金,我把价格降到了5300万元。后来买方给了我5600万元,他挺感动我做的事,就加了300万(笑)。

记:后来还向银行贷款?

田: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一项政策,说是凡是得到民间资助的大学,都可以得到政府的等额资金支持。我当时就很兴奋,虽然那时候基金会已经超支,但还是向银行贷款了六百万元港币,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

记:有香港媒体报道说您“越捐越过瘾”,会不会担心自己捐助上瘾,却无能力负担?

田:其实,这很平常啊。当时手头现金不足,就向银行寻求帮助,就像做生意一样正常,只是多了些利息负担,算不了什么。

记:几十年来,您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兴建了1000多个项目,捐资数目高达10多亿元,捐出了自己80%以上的财产。

田:我虽然不是最有钱,但我一直在想尽自己的绵力。钱财都是身外物,特别是,看到一栋栋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听到万千学子的读书声,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好得多。

而且,捐资又不是浪费,它带来的收获和产生的效果,绝对大过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什么是富?拥有什么才叫满足?身家1亿和10亿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我的生活过得不苦,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这才让我感到真正的幸福。

记:听说您每建一所学校,都要亲自去给学生“打气”。

田:能去的我都希望去,去到也只是讲故事而已,给小朋友说些“脚踏实地”的故事,因为,捐赠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关键是“育品德”。我有时会对老师说,“我捐钱盖了楼,不用你们感谢我,你们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我还要感谢你们”。我最怕的不是钱捐得多,而是学校办不好!

◎节·俭

拥有亿万家财,每月用钱却不到3千元

正是为了把钱都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啬”的美名: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80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记:听说您无论出差去哪里,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带的肥皂。

田:在我爸爸妈妈的治家格言里,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很多东西来之不易,所以我不舍得去浪费,比如说“出门带肥皂”。(在酒店)用不完的,我觉得太浪费了。

我是农村出来的,又有过艰辛创业的经历,很容易体会到每一样东西都是一种社会物资,都来之不易,哪怕是一根针、一粒米。花钱多的时候,物品浪费的时候,自己心里都会很不安。

记:在商言商,作为一个生意人,对待金钱和物品是否除了“不浪费”外,还为了省钱?

田:也可以这样说吧,只不过要看是为了什么物品,及怎样省钱。

比如,我认为“够用”就好,所以,到现在没有购置专车,每天坐地铁上班,房租成为了我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当然可以省下一些“小钱”,但我却希望我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记:先生捐的钱虽说不是最多,但确实已经是不少的数目,很多人都说您给社会树起了“慈善”与“好人”的旗帜。

田:这个评价太高了,我担不起。

“慈善”其实与身份、地位和财产无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你存好心,当好人,处处都可以做好事。此外,人要愿意吃亏,不要以为吃点小亏别人就觉得你是傻子,不斤斤计较,能够吃亏,与人交往起来反而让人很放心。

◎名·声

担心太出名会华而不实,形成负担

田家炳本人的曝光率极低,多数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事。当友人荐其做全国政协委员,田家炳一口就婉拒。

记:听说,先生所捐的学校都会改名叫“田家炳学校”。

田:一开始我只是捐钱,并没有命名。

用捐资人命名学校在香港比较普遍,香港有两家学校拿田家炳命名,而内地是从自己家乡大埔县开始的。他们将我做的项目命名为“田家炳”,希望提倡这种文化,表示有某位华侨热心公益。

后来,我开始捐助梅州、甚至广东以外更远的地区,他们也就借鉴我家乡的做法。我本无意以“田家炳”命名,他们觉得我捐助的几百万是很大的数目,而且是无偿的,就自动效仿我家乡的做法。

记:现在用您的名字命名的学校,仅中学就有130家,而且需要“门槛”,因此,坊间有一些反面的议论,说您“名超过实”。

田:我不计较他们的说法。

让学校用我的名字命名,一方面我想让受助学校之间建立起更好的关系,比如田家炳奖学金、校长论坛之类的活动;另一方面我们通常捐赠数目是比较大的,基金会章程上规定500万或者300万之类的,如果我不作要求可能很多学校会找上门,要求捐赠30万或者50万,太少的钱做不了大事,基金会也应付不来。

希望获得捐款的学校可以申请“田家炳基金会”的捐助,我们会在捐款数目上遵守承诺,而改名的要求是给申请者衡量的。愿意来就表明你自愿,那我们也心安理得,并没有骗取什么东西。

记:听到不好的议论,会感到心灰意冷吗?

田:做人但求无愧于己,对得起良心。我的人格就是这样,生活平淡,求实是自己的宗旨,自己良心过得去就可以了。

这当然不影响我对教育继续贡献自己的绵力,反而,看到这些“名”,这里有个田家炳中学、田家炳艺术书院等等,我就觉得很光荣,很高兴,也会尽力去做更多。

记:您在全国各地捐了那么多学校,但在媒体上却找不到一篇关于您的专访,为什么会如此低调?

田:我只是做我自己该做的事,用不着大张旗鼓吧(笑)。我在内地捐资助学,有友人曾要推荐我为全国政协委员,被我婉谢了。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

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我更容易负担些,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

记:您获得了无数个头衔或称号,哪一个最让您开心和看重?

田:应该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据说这是中国第5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田家炳:“我只是人世间一粒小小的尘土”田家炳博士于2009年接受《梅州日报》“天下客商”大型系列采访《田家炳:“我只是人世间一粒小小的尘土”》(记者:李锦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我每天清晨六时起床,过着平淡的生活”

记:田老,我知道您每年会回梅州和大埔。您16岁就离乡漂泊创业,为什么对家乡的感情还如此深厚?

田:古语说:最美乡中水,最亲故乡人。故园情深,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和人民,我总有说不尽的深深眷恋!慎终追远,崇本敬祖,这是先父留给我的深深影响。家乡山多田少,父老乡亲每日辛苦劳作,日子过得不宽裕,每每感念于此,我就想为家乡多做一点事。

记:田老,家乡人民很关心您的近况,如果不是出差,您每天的工作生活是怎样安排的?

田:我每天的生活十分简单,很少应酬,平淡而有规律。早上六点起床,锻炼一个小时左右。先做做自创的体操,再散散步。接着就是吃四十多年不变的早餐:四片面包涂果酱。在外人看来,我不懂得享受,生活刻板,所谓三分迂腐,七分过时。

我的饮食既定时且节制,不刁嘴挑吃,对食物唯一的要求便是营养。因此两碟青菜豆腐对我来讲已经很满足了,总觉得比满桌子的山珍海味要好。我的寓所离地铁站很近,到田氏企业中心附近也有地铁站,所以我直到今天,还经常会乘坐地铁上班。儿女们要来接送我,我都尽量劝说他们没有必要,只要身体许可,我还是不想烦扰他们。

“人生要对社会有益,甚至不惜损己利人”

记:田老,您被世人尊称为大慈善家。从1982年捐出10余亿港元创办田家炳基金会至今,几十年如一日支持教育,有人称您为“百校之父”。有人说:教育是医愚。您如何看?

田:大慈善家我还不敢当,媒体对我的过誉之词总让我内心不安。教育为百年树人大业,中国要振兴,必须科技昌明,而科技还有赖于以教育为基础。我选择了捐资教育来回报社会,更每每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为念,呼吁大家共同重视教育。

记:改革开放以来,您共为梅州捐建慈善项目近300个,成为我市捐资项目最多的侨胞。有人说您散尽家财做慈善,这是为什么?

田:2000年,我把5600多万港元的卖屋收入用来支持了20多间中学的建设。今天回想起来,把个人享受的东西,拿来造福后人,发挥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即使是损己利人我也从不感到后悔!

慷慨捐献做些公益事业,不但广大民众受益大,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不少无形的收获是意想不到的。我们不妨将自己捐资兴办的公益,看作是自己的辉煌事业,是恒久的,是受人尊重的,既立德,又立名,可说是最好的投资。

记:对于财富,您是如何看待的?

田:“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钱放在自己荷包里,虽能以钱赚钱,积聚更多的财富,但有时也会因世界形势转变而受到损失。更有不少人因财富太多,降低了儿女奋斗创业的动力。

我个人几十年来深深感到,钱财是身外之物。除了为着保障自己及子女的正常生活外,多余的就没有多大价值。

“以大中华为念,用广阔胸襟理解客商”

记:据报道,您已答应了梅州市领导的邀请,将出席今年十月在梅州召开的客商大会。与其他商帮相比,您觉得客商有哪些特质?

田:是的,我已经高兴地答应下来了。我这个“一尘老人”,只要能发挥尘土一样小小的作用,就很满足了。

谈到客商有哪些特质,我总觉得,客家籍商人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刻苦、俭朴持家等优良品质在浙商、潮商等身上也有,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潮州商人,真是“系着一条裤腰带出门”,他们吃苦耐劳、白手起家的精神是大家公认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觉得不光是客商内部要加强团结交流,也要和其他商帮加强团结交流。只要大家放下心中的成见,以大中华为念,不囿于小群体,而是抱着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取长补短,共同为祖国经济发展,为世界贸易繁荣多尽些心力,意义会更大。

记:田老,我注意到,从1960年代到现在的40多年里您经历了银行风潮、社会动乱、股市崩溃、世界原油危机、经济衰退、移民潮及亚洲金融风暴,但您每次都能坚强挺过。请问您为什么能渡过创业过程中的一道道难关,这其中有什么肺腑之言可告诫今天在创业的年轻人?

田:虽然我经历过了许多困难,但最后还是安全度过了,今天得到大家的尊重,这与我做人的原则有很大关系。做人最根本的就要讲一个“诚”字。一切出自真诚,要做到心中有“诚”,口心一致,将心比心,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不管你与商界、政界、百姓还是跟谁交往,也不管你与他有没有利益往来,都要始终以诚相待。只有“诚”才能助你事业长久,只有“诚”才能让你赢得越来越多朋友的信任和支持,也只有“诚”才能化解一切矛盾,帮你渡过难关。

香港经历了很多经济风暴,特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最大,持续时间长。我在当时最困难的时候也始终以诚待人。我欠人的钱百分之百还清,我宁可别人拖欠我的。当我有困难的时候,我总是提前坦诚地告诉对方,说明原因,并承诺自己何时可以克服困难兑现资金,然后就尽最大努力提前兑现给对方。面对困难我从来没有回避过,我从不找借口不接电话或避见别人,即使是自己出差时也要嘱托办事处的人接待和处理好一切事情。总之正是这种“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诚实品行深深感动了很多与我打交道的人,他们对我总是很放心,总是愿意与田家炳合作做生意。恪守本分、笃守诚信、薄己厚人,多为别人着想,让人家觉得与你做生意或相处不吃亏。这种“诚”会给你带来一生都享受不尽的幸福。

记:田老,我发现,您没有在社会团体或政界担任一丁点职务。以您的商业成就和社会贡献,要担任这些职务,何其容易!但您为何没有接受?

田:多年来,我婉辞了全国政协委员、杰出华人奖以及在北京举办的表彰对国家有贡献人士的各种形式邀请,就是秉承了先父“宁可实而不华”的祖训。我生活简朴、平民化。我宁愿没有那些非与我有直接关系的荣誉。更何况我所付出的每一笔捐献,都觉得是自己应该做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无形的满足和快乐,不想再得到其他什么了。

“《朱柏庐治家格言》影响了我的经营思想”

记:无论是为人处世、管理企业、还是教育子女,您都极为推崇《朱柏庐治家格言》,是这样吗?

田:你说得很对,《朱柏庐治家格言》已融入到了我的血脉中,也给我带来一生快乐。先父在世时就教我背诵和理解这篇格言。70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仍能琅琅上口,随便背诵出来。多少年来,有20多位大学的教授来拜访我时,他们都背不下来的东西,竟然被一个从10多岁就辍学经商的老人一字不漏背下来,他们甚感惊奇。

记:这篇格言对您的经商创业有很大帮助吗?

田:它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我的经营思想。我早年经商,后又转向工业,创办田氏化工企业,之所以离开商界去从事工业,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受到《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影响。中国有句很难听的话——无商不奸。在商场上的确有些人为着争利润,各出奇谋,采取各种办法,甚至不择手段,以次充好,假货当真,或在质量上做手脚,或短斤缺两以欺骗行为促成交易。

我每念到先父教导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内的“刻薄成家,理无久享”等格言,就感到浑身不自在。但在工业上因为要维持自己的产品水平,才能取得用户的长期信任和购买,特别是高技术、固定投资大的工业,必须建立好品牌,不容取巧,万一商誉做坏后,工厂很难维持下去,这是我从经营商业转为工业的主因。正因为我一向遵循《朱柏庐治家格言》和先父的教导,在创业中,始终以利人必能利己,己立才能立人的宗旨,赢得了各界人士广泛而长久的真心支持拥戴,才使得企业一步步走向成功。

《朱柏庐治家格言》和先父教导我的人生真理,同时也给我的家庭创造了无穷的幸福和快乐。在我的大家庭里,做到了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是先受良好的中文教育,尔后再留学美国、加拿大,接受专门教育,学有所成,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这些都得益于《朱柏庐治家格言》和先父对我的谆谆教导。

记:您认为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田:我认为企业家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财富,而是人格。一个人要真真正正做到“暗室不做亏心事”,凡是怕人听到的事就不要去做,因为怕人听到的事一般都是坏事。光明磊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古语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这句话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如果人人都能这样自律,那社会将更美好文明。我感到庆幸和自豪的是,我几十年来的工商业经营拓展中都做到了诚实为人,从不偷奸耍滑,讲的都是肺腑之言,做的是诚信之事。也正因为我的人格正直光明,才赢得社会和员工的广泛认同和尊重,事业也因此得以一步步做大。

“将来我在田家炳基金会没有投票权”

记:据了解,您最近决定把田家炳基金会托管给由香港社会贤达组成的专业人士去打理,能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田:是的。现在,为了扩大基金会善业及健全架构,我正邀请多位社会贤达积极深入研究,给予正在负责草拟基金会组织大纲的汇丰慈善事业顾问提供意见,到时将敦请香港九所大学委派贤能以个人身份或大学代表,出任本会咨议局当然委员,领导当然个人委员及委任委员,同时负责委聘社会贤达组成董事局及监督董事局工作,以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承办政府资助各类福利项目,发挥更大效益,以酬我多年来“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志向。

我可以坦然地告诉你,将来我在基金会的角色只是咨议局的荣誉主席和董事局荣誉主席,没有投票权或选举权,只是作为咨议局和董事局的顾问。这样做,也是为了基金会的百年大计,我作为创办人,也不例外,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也。

“值得我佩服的人很多,其中就有庄先生”

记:田老,您本身就是很多人景仰的对象,但我想问一句,在您的心目中有没有最佩服的人?

田:其实值得我一辈子佩服和学习的人很多,我只举一位在香港的人物。他叫庄世平,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银行家、企业家,获过特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他把一切奉献给国家,自己却两袖清风,几乎一无所有,他居住的房子,面积只有100平方米,没有电梯,90多岁每日出入都要走楼梯。这房子的产权属银行所有,去世后就交回给了银行。国学大师饶宗颐以“一老功勋邦国重,万人追仰惠泽深”称颂庄世平的光辉人生。